2015-10-27 09:08 來源:本溪日報
由于共同的養貓喜好,原告丁女士和被告李女士在無錫的一個網上寵物群內結識。當時,李女士家的加白英短貓需要配種,便在群里打聽有無愿意提供公貓的。丁女士看到后馬上聯系李女士,說自家的品種是蘇格蘭折耳貓,當時購入的價格在5000元左右,品種好得不得了。李女士一聽也很高興,兩人一拍即合,并達成口頭約定,由李女士將家中的母貓送到丁女士家中進行配種,若母貓成功懷孕生下公貓的后代,丁女士可以從中挑選一只幼貓帶走。
今年3月的一天,李女士按約定將母貓送至丁女士家中,之后兩人通過微信聯系。10天后,李女士聽到一個讓她意想不到的消息,自己放在丁家的母貓失蹤了。丁女士說母貓從窗戶跑出去了,李女士死活不信,認為是丁女士不想歸還母貓而找的借口,惱怒之下提出要是找不回來,丁女士要賠償她1萬元。隔了幾天,丁女士找到母貓歸還了李女士。
法庭上,原告丁女士訴稱,被告李女士把貓拿走后兩人就沒再聯系。直到今年7月,她看到李女士在朋友圈中曬出四只幼貓的照片才意識到配種成功了。按照當初約定,丁女士向李女士索要一只幼貓,沒想到李女士卻表示小貓并非丁家公貓的后代。
李女士辯稱,出生的小貓沒有長得像丁家公貓的,且都是長毛,而丁家的公貓是短毛。配種期間,丁女士既沒有相關視頻,也沒有每天發來照片,母貓還失蹤過一段時間,所以小貓不是丁家公貓的后代。
丁女士很不服氣,稱自家的公貓是折耳,而四只小貓中有兩只都是折耳,根據遺傳,折耳是顯性基因,所以小貓肯定是她家公貓的后代。
丁女士認為,李女士已將四只小貓全部出售,價格在每只4000元左右。為此,丁女士訴至法院,要求李女士支付其一只4000元幼貓價格的配種酬勞金。
在案件審理過程中,李女士堅稱,四只小貓都送掉了,要拿出一只貓是不可能的。最終,在法官的調解下,李女士愿意支付給丁女士1900元了解此案,雙方簽署了調解協議,李女士當場通過支付寶轉賬給丁女士,雙方就此事再無糾葛。
【法官說法】
法官表示,這起案件因為雙方是口頭約定,很容易出現糾紛。一方為另一方提供動物配種,從本質上講雙方形成合同關系。依據雙方所述推斷,這種關系屬于有條件(有償)的合同約定,確定這類約定必須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,否則一旦合同約定的主體目的實現,雙方需承擔的義務面臨履行,就可能會扯皮。如果雙方約定明確,比如有書面文字,任何一方違約,依據約定違約方承擔什么責任一目了然,即便打官司舉證也會簡單得多。